找到相关内容902篇,用时1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藕益智旭的净土思想

    B33只要具足六信,厌离娑婆,欣慕极乐,求生西方净土,即是无上菩提之心。“厌离娑婆,与依集二所发二种弘誓相应。欣求极乐,与依道灭二所发二种弘誓相应。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。”B34依,观照众生...真实不虚的功德。藕益认维一方面,诸佛称赞释迦牟尼佛能于剧恶极的五浊恶世示现成佛,为众生说“无藉劬劳,但持名号,径登不退,奇特胜妙,超出思议第一方便”B11的修行法门,是难中之难,十分稀有而珍贵的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02462765.html
  • 说末法,即非末法

    就是着力解说“四圣谛”,就是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。在《阿毗达磨俱舍论》卷22说,有二种:一世俗,二胜义谛。比如,依世俗道理说,眼前一个玻璃瓶,能装水,是实在的,非虚,名世俗。而按照胜义谛说,...一切无常,佛性是常,这在世人看来(俗)显然是矛盾的,在佛教(真谛)看来,却是合理的。因为佛性无为,故无不为;无常有常,常而无常,不一不二,它们不是在绝对对立中思维,而是摒除绝对对立的中道、辩证思维。...

    王小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92963127.html
  • 禅观与念佛

    日夜勤修行。”15   “且能知, 集谛和灭谛。   灭八正道, 四谛皆知悉。”16   “参禅不放逸, 诸漏皆已断。   已经得三明,...故事,已经为中国人所熟知。这里想谈的是释迦牟尼成道与禅观的关系,由此探讨禅观修持在初期佛教中的地位及初期佛教对禅观的态度。   佛经记载,释迦牟尼年轻的时候,就经常喜爱一个人坐在树下冥思想。这种...

    方广锠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90263400.html
  • 《百喻经》及其故事研究

    一、 四圣谛230  (一) 230  (二) 集谛 231  (三) 灭谛 231  (四) 道谛 232  二、 三法印234  (一) 诸行无常 234  (二) 诸法无我 235  (三...

    洪梅珍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2463671.html
  • 禅与园林风格的演变(1)

    在佛经汉译中,中国佛教徒又将“释迦”译成“能仁”,将“牟尼”译成“寂默”。此外,汉语中对乔答摩·悉达多还有“佛陀”、“释尊”、“世尊”等称呼。佛陀宣讲的基本教义包含、集、灭、道“四谛”,这“四谛”阐明了佛教对人生真实状况的判断,宣扬了佛教的解脱之道。“四谛”第一是“”:佛陀认为人生存在的本质为,它包括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痛苦。人的生命中充满永远无法满足的企望、追求,这些企望、追求必然会一再地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5464016.html
  • 成实宗史略

    有关有相无相等十种重要之异说。最后批破异说,及成立造论者自己之宗义。  (2)谛聚:共十九品,说明五阴(五蕴)之,并详述色、识、想、受、行为四大所成之法义。  (3)集谛聚:共四十六品,详细解释...说,将四谛分立为真俗二,就俗说,、集二,是世俗有,论曰:  俗,谓但假名,无实有体,如色等因缘成瓶,五阴因  缘成人。  真谛是第一义,非五阴所成,故是实有,但在证入灭谛修慧中,经四加行位...

    刘果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11664036.html
  • 从对传统办学思想的反思谈戒幢佛学研究所的未来

    要想灭,就必须了解生命是痛苦的,这就是四圣谛中的第一圣谛——,这就是法。根据古印度当时的实际情况,佛陀说了三、八、无量诸,其目的是让人们了解“生命是痛苦的”这一法,这就是“继承”。然而随着时间...本怀的前提下,发扬要求我们以当今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解说佛法。   例如“有漏皆”为三法印之一、四圣谛之首,当初悉达多太子游四门,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现象而出家。换而言之,解决人类的痛苦是促使太子出家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65264347.html
  • 佛家的缘起终极观与龙树的中观

    比如,现象“主义”和相对“主义”;而是产生了对终极真理的证悟。  佛陀四谛说中的集谛讲的是人的爱欲是的原因。它以缘起说为前提。正因为存在者不是全无,人才有爱欲的对象;又因为存在者不是常有,人要把持住对象的爱欲永不会得到满足。因此有无边的痛苦()。其实,人本身就不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单一主体,而是由五种成分或五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构成,并以“识”统二刚几者。以“我”为基本单位的生存理解方式或“取...

    张祥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75364400.html
  • 佛学之真理论

    真实,名为。唯圣证知,凡夫不觉反执为乐贪著希恋,故特名之为圣谛也。  二者集圣谛,谓诸烦恼,及由烦恼所起诸业,杀盗淫等;及诸有漏。不离爱染无明我执所行善业,如住相布施等;由此为因,能招能集三界五...男女承事,田园邸店,宅舍等事,当知亦尔。唯是,非是乐等。乐唯是乐,非是等。此即如此,非不如此。是即如是,非不如是,决定胜解,所行境事”也。  世间极成真实之功用复何如耶?  曰,此之真实,其功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24764660.html
  • 尕藏加:藏密诸派及其理论与实践 3

    :第一类人被称作“下士”,这类人只求今生后世的利乐为目的,不知“生死轮回”之,这在佛学中叫作“人天乘”;第二类人被称作“中士”,这类人只追求个人解脱“生死轮回”之,而没有普渡众生的思想境界,这仍然...积福,远离地狱之。这就是“下士勤方便,恒求自身乐”的说教。   按“下士道”修法,虽在来生可以不受地狱、饿鬼、畜牲“三恶趣”的痛苦,能在人、阿修罗、天即“三善趣”中投生,但这还不是真正的乐,更不是终极...

    尕藏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31864691.html